对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总结
在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成为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桥梁。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大量丰富的教学内容的输入,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的环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黑板,粉笔、嘴巴”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传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认为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由教学辅助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它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方法,而是把外面的世界引进课堂,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情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软件。
通过近一段多媒体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堂英语课呢?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电化教学方式,每堂课必须要有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包括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获得理解,分析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件必须已学生为中心: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培养方向,学生现有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等等,进行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制。如:在听力训练方面: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生活,注入趣味,也可配以画面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音、语调,进行听、写、会活练习。
三、讲究教学方法:
多媒体介入课堂丰富了教学方法,它可使课堂讲解、演示、学习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教学环节: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及巩固。使得以顺利进行,大量地节约了时间,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在语言情景中学习英语。比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
Ⅰ、复习(Revision)
利用电脑绘制的彩色地图复习:
1)、Where is……?
2)、He’s near/behind/next to/……
Ⅱ、介绍(Presentation)
利用电脑绘制彩色“公共标志”教授“public signs”既直观又形象。
Ⅲ、操作(Drill)
彩用电脑制作的公共标志和动画片操练句型。“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
IV、练习(Practice)
利用电脑制作的公共标志和动画片,图中分别有:hospital、bookshop、station、park等组织学生进行替换练习,然后通过放影动画片使学生运用What does this/that/sign mean?It means…等来操练,即练习了新授,又进行了替换巩固练习,更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礼貌用语,形象直观。
V、巩固(Consolidation)
组织学生看录像,然后根据动画和地图学生进行相互练习,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巩固一堂课所学生的内容。
VI、讨论(Discuss)
利用自制的几幅标志图,通过用投影机向学生显示,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猜测意见,然后师生进行问答,最后,用电脑放影自制配图练习,让学生用笔根据图中标志,来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通过整堂英语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由此可见,科学地选择电教媒体,并进行最佳组合,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约时间,加大深堂容量,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一)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改变了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二)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媒体真是雪中送炭,应时而生啊!(三)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心理学上叫做知觉的选择性。要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依赖于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和对象的活动性。将这一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注意和记忆,巩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以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效果,同时把重点、难点设置成彩色文字。这样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寓学于乐,调动学习兴趣。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间、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征明,计算机多媒体化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计算机多媒体是非常高级,划时代的一种教学工具。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听课,我也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一些问题。
(一)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更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上积践中,教师需要做到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
(二)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 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三)普及率问题。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 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逐人愿。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上强大的优越性,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把我们的教学搞得更好,而且要认识到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别的教学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其它的教学模具,把课堂教学做得更完美。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优化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 03-15
- 02-21
- 12-05
- 11-20
- 10-22
- 09-26
- 06-22
- 12-26
- 11-13
- 10-25